沟崖臧氏渊源
崂山地区山地广布,临近海疆,风景优美但交通不便,加上古时远离政治文化中心,属于荒蛮偏僻之地,一直人烟稀少,村庄多散落于山岭之间,少有大型的人口聚落,直至出现了明初的人口迁徙大潮,改变了此种情况。统治者为均衡人口,自狭乡向宽乡移民,军户为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崂山地区沿海的鳌山卫、灵山卫、安东卫的移民,大多就是军户移民。
洪武、永乐年间朝廷统一组织的从山西向外大规模移民18次,山西洪洞大槐树是向外移民的集散地,出现了“问我祖先来何处,山西洪洞大槐树。祖先故居叫什么,大槐树下老鸦窝”的歌谣和“洪洞大槐树”炎黄子孙的神图腾。还有江苏东海、河北枣强也是重要的移民来源地。元末明初的移民,还有一支重要来源——军户。朱元璋登帝位后,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,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政策,其原则是由地少人多的“狭乡”移民于地广人稀的“宽乡”,同时采取屯田政策,让军户垦荒种田,以供给军需。这些军户不但随着政治、军事形势奉命迁徙,而且除了长子世袭外,其他儿子就地落户、务农,形成重要的人口资源。
自元朝始,倭寇侵扰沿海,明初朱元璋命山东都指挥使统一负责山东沿海抗倭事宜,下设登州、文登和即墨三大营,包括11卫、14所、20巡检司、243墩、129堡,其中就包括沟崖南约20里的即墨营(现金家岭)、沟崖北约80里的鳌山卫城(现即墨鳌山卫镇)、沟崖西南约50里的浮山所(现市政府处)、沟崖北约2里的横担墩堡(现鸿园村)及石老人、劈石口、麦岛、肖望等墩堡。关于老即墨县、日照一带移民来源,有诸多论述,此不赘述。
据沟崖《臧氏族谱》记载,沟崖和上臧始祖,兄弟二人于明初永乐年间来自云南,其中一人定居上臧,一人迁来沟崖,后代繁衍生息,形成村落。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臧氏第一次修谱,道光二十年(1840年)第二次修谱,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第三次修谱。2001年,距臧氏上次修谱已经过67年,期间时代变迁,社会变革,先谱虽有留存,但残缺不全,为追远思源、弘扬祖德、敦宗睦族、联络宗谊,沟崖、上臧、十梅庵三村臧氏合力第四次修谱。续谱在先前族谱的基础上编修,男女都入谱,增加配偶、女儿的名字,并续定六代三十字为后世昭穆。
臧氏族谱
臧氏兄弟二人来自何处,族谱中只记载来自云南,至于迁来的具体时间及从云南的某府某县迁来则无详细记载。为寻找沟崖臧氏渊源,村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在社区领导的安排下,先后与定居山东诸城和云南的臧氏成员取得联系,并进行调研。
(一)诸城之行
诸城是臧氏重要聚居地之一,曾产生臧克家、臧坤等名人,沟崖当地有“诸城娘娘”的传说,沟崖臧氏家庙之所以修建的宏伟辉煌,是因为诸城本家有位在京城的娘娘,沟崖臧氏与有荣焉,得以修建如此规模的家庙。
为查明沟崖臧氏于诸城臧氏的渊源,2015年3月,编纂委员会一行到诸城拜访调研。诸城臧氏文化研究会会长、诸城臧氏家谱网网站站长、诸城臧氏太古园筹建主任臧著忠,诸城臧氏联谊总会会长、诸城臧氏民俗博物馆馆长、诸城臧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、山东和潍坊书法协会会员臧春霆等亲切热情地接待了编纂委员会。调研内容集中于几点,诸城臧氏的历史;民国十五年沟崖臧氏仿照诸城臧氏娘娘庙的样式建家庙的信息;参观臧氏民俗馆和臧克家故居。诸城臧氏代表介绍了臧氏渊源,诸城臧氏是当地望族,五大姓之首,本族名人众多,遍及各行各业,虽然沟崖臧氏与其辈分字有差异,“论不上”,但双方均同意“天下臧氏是一家”的观点。编纂人员一行在诸城臧氏代表的陪同下,参观了臧氏民俗馆和臧克家故居,拍摄了很多旧物件及照片资料。最后,诸城臧氏代表赠送给沟崖臧氏一副对联,上联为“忠勇清正书香门第”下联为“卫国爱民功勋世家”。编纂委员会成员深表感谢,并表示欢迎诸城臧氏成员到沟崖参观访问。
沟崖臧氏到诸城调研参观
5月23日,诸城臧氏一行四人来到沟崖社区,在社区两委领导和村志顾问的陪同下,诸城臧氏参观了沟崖臧氏家庙,详细了解了沟崖臧氏的历史,阅览了沟崖《臧氏族谱》《沟崖村志》,离开时带走了家庙的一片砖、一片瓦、一捧土作为纪念。